2005年新罗区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佚名要闻来源:新罗区府办点击数:53更新时间:2005-01-28

把握机遇 奋发有为 全面推进闽粤赣边生态型经济强区建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去年工作:奋进的轨迹 跨越的开始

  2004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克难攻坚、跨越前进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上级党政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狠抓第一要务不放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使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生机。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200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0.8亿元(现价,预计,下同),比增13.6%,其中,实现一产增加值10.6亿元,二产增加值30.1亿元,三产增加值30.1亿元,分别比增5.2%、16.9%和13.5%,三次产业占比为15:42.5:42.5。完成财政总收入5.39亿元,可比增长20.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亿元,增长1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亿元,比增28%。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82亿元,比增21%;完成技改投入2.7亿元,比增35%;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家,实现产值52.2亿元,比增26.1%。龙工、西陂机械厂、通用金属等6家企业跻身2004年度“福建省民营企业300强”,其中龙工集团名列第六。龙工装载机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完成22.6亿元,比增6%。实行粮食直补、免征农业税等惠农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播面积、亩产出效益明显增加。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产值13.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1%。森宝公司荣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实施名优品牌战略,成立“龙岩梅花山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统一注册使用“梅花山”牌系列农产品集体商标。三产发展日趋活跃。旅游、房地产、商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全区共接待游客134万人次,比增27%;全区旅游收入3.2亿元,比增18%。城乡市场繁荣,物价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9亿元,比增14%。
  ——项目开发取得新成效。全年新开工项目201个,完成全年任务的138.6%,其中新开工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19个,生产性项目176个,总投资13.1亿元。“658”项目实施顺利,60个重点投资项目共完成投资12.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55.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6.9%;58个新增长点项目新增产值10.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0.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8.7个百分点;84个重点储备项目中有23个项目取得不同程度进展。列入市“三个一百”项目投资规模、新增产值、储备项目转化数均居全市第一。新罗民营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投入建设资金1.4亿元,引进龙佳工业园、成冠工业园等投资超亿元项目,聚集环保设备为主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企业20个,至此入园企业已达38家,项目总投资16.4亿元,已成为我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外经外贸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区新批外资企业7家,实际利用外资1649万美元,比增42%;外贸出口2606万美元,比增51%。招商活动取得实效,积极组织参加“5·18”世界闽商大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12·28”投资龙岩等各类招商活动,在省、市台上签约项目36项,吸引投资30.5亿元,各项指标均列全市第一。
  ——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国企改革攻坚克难取得成效,至此全区累计实施改制企业63家,改制面为98.4%,累计置换职工身份6968人,置换率达99.4%。集体林木林地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全区共完成244个行政村131.7万亩林权改革工作,发放林权证面积98.9万亩,分别完成目标的86%、90%和78%。事业单位清理整顿和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选派69名优秀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在全省推行“告知承诺制”、“一审一核制”和网络审批,立即办结事项由20%上升到40%,办理时限比法定时限节约了三分之一以上。
  ——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积极参与龙岩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城建项目的征地工作基本完成。龙长高速公路(新罗段)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完成。莲东经济适用房一期项目顺利封顶,春节前11幢432套交付销售。小城镇功能日益显现,完成铁山、东肖组团乡镇规划和雁石北部工业区、小池京源口工业区、江山旅游区控规。新增湖坑省级优秀示范住宅小区。国、省道和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加快,超额完成国省道“改善工程”任务,重铺319国道45公里、省道22公里水泥路面,雁石大桥建成通车,完成万苏交战公路一期和岩山公路建设;投入近亿元改造完成96个项目325公里农村路网水泥路面硬化,西陂、东肖、龙门、适中、小池、大池等6个镇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白沙水电站实现工程截流,建成城区防洪堤7.78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座;建成投产电站17座,新增装机容量2万千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公顷,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800亩,实施31个行政村通水工程,解决2.6万人饮水问题;全面开展“道路交通、河流水体、镇村环境、青山挂白”四项专项整治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780元和506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4%和11.8%。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实现再就业241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7639人,再就业率达85.7%,比增1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9%,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稳步扩面,城乡低保全面铺开,共有14166户34121人次得到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落实。老区与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结对子帮扶223户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资金195万元,受益农户975户;实施“造福工程”,搬迁42户170人。
  ——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认真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获国家科技部“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称号,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双高普九”接受省评估验收,积极开展达标示范校(园)创建活动,实现省级初中示范校2所、省级示范小学3所、省优质幼儿园1所。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撤点并校工作继续稳妥推进。第三届世界龙岩同乡恳亲联谊大会取得圆满成功,首届乡村文化节暨适中盂兰盆盛会顺利召开,龙岩图书馆建成开馆。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石智勇获第28届雅典奥运会男子举重冠军。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基础工作进展顺利。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95个村(居)16万人参加医保。环境卫生得到进一步改善,继续保持“省级卫生城市”荣誉称号。区档案馆晋升为省一级达标档案馆。
  ——发展环境得到新改善。继续兑现各项奖励扶持政策,融资信用担保机制继续加强,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连续五届保持“省一级达标文明城区”称号。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稳步提升,全年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99.32%,连续两年保持“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环保工作力度加大,全面完成中心城市粉尘污染治理任务,中心城市大气质量指数一、二级天数由上年的30%上升到70%;九龙江流域污染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全面完成中心城市建成区及城市水源点1228家养猪场搬迁。实行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建设领域清理“双拖欠”进展顺利,完成拖欠农民工工资清理工作。深入开展煤矿安全和其它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矿业经济秩序明显好转,全区安全生产形势趋于稳定。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防和双拥共建等工作继续加强。积极推进“平安新罗”建设活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建立;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总体保持稳定,全区刑事发案数比上年下降1.68%,破案率上升14.28%,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6.4%,比上年提高1.94个百分点。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实施依法治区,强化依法行政,“四五”普法教育深入开展,全民的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清理行政许可事项25件。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及时依法妥善调处各类群体性事件和突出信访问题。廉政建设、执法监察、效能建设、政务公开和纠风工作继续加强,区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共受理投诉80件,办结率100%,予以效能告诫21人次。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加强与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的联系,接受民主监督。全年共办理市、区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297件,办复率100%,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满意率分别达到92.3%和99%。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每一项成绩,是区委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热情支持与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历任领导、离退休同志,向驻区部队指战员和武警官兵,向中央、省驻岩企事业单位、市直各部门,向所有参与、关心、支持新罗区发展的投资者、建设者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经济发展方面,资源有效供给不足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水、电、土地、资金、运力等要素将成为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较突出;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短,产业集聚能力需进一步增强。在社会发展方面,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之间还存在着不相适应;安全生产压力大,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机关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偏多与人员结构不合理;个别部门服务发展意识不强,行政效率不高,甚至有的还存在不正之风,反腐倡廉任重道远。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以发展和改革的办法切实加以解决。

今年工作:更高的定位 更大的突破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闽粤赣边生态型经济强区为目标,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继续实施三大战略,构筑三大平台,发展三大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可比增长11.5%;外贸出口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项目带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强化临海意识。紧紧抓住龙厦、龙长高速公路和龙深、龙赣铁路干线相继建成的有利时机,突破“山区”观念,强化“临海”意识,以临海的定位、临海的理念指导发展,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分工协作,主动融入,在市场、产业上全面对接,在观念、体制上全面对接,在领导方式、工作方式上全面对接,使之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化项目重点。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注重后劲项目的储备和开发,提高重点项目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工业项目在重点项目总数中的比重。继续实施“658”工程,初步安排重点投资项目62个,总投资56.4亿元,当年投资10亿元;新增长点项目58个,当年新增产值10亿元;重点储备项目82个,总投资63亿元。实施“亿元项目推进计划”,落实领导和责任部门,全方位跟踪服务,重点推进白沙水电站、龙佳工业园、森宝食品工业园、三德余热发电、春驰水泥等16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美家龙健身器材、绿色食品销售中心等26个超千万元项目开工建设;力促龙马轻卡、华港饲料等25个项目如期建成投产。
强化项目实效。进一步深化“全民招商”、“百企结亲”和“岩籍企业家回归”活动,继续坚持政府组团招商、专业小分队招商、环境招商、产业链招商、网上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健全招商网络,在珠三角、闽南金三角等地实行驻点招商,提高招商实效。加大已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促进项目生成落地,提高履约率。建立健全土地使用约束机制,提高项目用地实效。认真落实《龙岩市促进投资与企业发展的规定》及其配套实施意见,继续实行重点企业奖励制度和企业家联系制度,促进优质项目、重点产业及其核心企业快速成长。
  强化项目责任。继续对重点项目实行“五个一”工作制度(即:确保一个项目有一个领导协调、有一个部门负责、有一个工作班子服务、有一套实施方案和保证落实的工作督察机制),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组织和协调。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继续对各乡镇、街道和区直各部门下达招商引资任务,对招商引资工作和列入市“三个一百”及“658”项目进行单列目标考核,提高考核权重,实行“一票否决”。
  二、坚持产业支撑,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产业发展是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依托。必须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工业园区为承载点,以产业集聚为着力点,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立足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推动产业的上下游延伸和协作,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三大支柱产业。建材产业,坚持“上大改小汰劣培新”的总体方针,重点抓好现有53家建材企业的整合提升,推进旋窑水泥和中南新型蒸压混凝土、三虹硅灰石材料等新型建材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以水泥业为重点的建材产业集群;机械制造业,依托龙工、西陂机械厂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工程机械和汽车主要配件生产技术、设备和企业,开发生产新的配套产品,加快形成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肉鸡食品、猪肉制品、花生食品、饮料食品、动物饲料等系列产品开发,加快形成以食品、饲料、竹木制品等系列加工为主体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五大潜力产业。医药化工产业,依托龙化集团、港昌化工、豪迪化工等骨干企业,加快天泉药业、动物药业等项目的实施进度,积极引进化纤等炼化一体化后续加工项目,抓好产业延伸。能源产业,继续加快在建的火电厂、水电站、煤矸石发电、余热发电等项目的建设,推进绿色能源项目和电网建设。矿业冶金产业,加快矿业的联合改造步伐,促进矿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开明锻造、华锐硬质合金扩建、盛发硬质合金等项目建设,推进铁精矿、粉末冶金、硬质合金、富锰矿冶炼企业发展壮大。纺织产业,加紧推进成冠工业园建设,抓好棉纺上、下游产品开发,做好“聚酯切片—涤纶短纤一纺纱—织造”产业配套和延伸。环保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卫东环保公司,扶持西湖环保、万通环保、中环静电除尘设备等中小环保企业发展,不断扩大环保设备制造产业规模。
做大产业规模。通过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信贷担保、用煤用电、火工供应等生产要素配置方面倾斜扶持,优先服务,强化考核,把责任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实现“四个一批”,即项目带动生成一批、矿山改造促成一批、兼并联合转化一批、临界规模培育一批,促进工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力争到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200家,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67亿元。
  壮大产业主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形成政策措施扶商、社会舆论亲商、科技创新强商、银企互动活商、办事环节利商、依法维权护商的发展氛围。引导民营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进行联合、重组、扩张,延伸和拓展产业链,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引导民营企业加快体制、技术、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产业技术领域的科技原创能力。大力实施创名牌品牌战略,对获得国家、省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增强财政金融对产业集聚、结构调整的服务功能,健全政银企会商制度,加大对规模工业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实施“民营企业家素质提高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熟练技术工人培训工程”,为加快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和转型升级服务。重视发挥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继续兑现外贸出口奖励政策,壮大外贸经营主体,鼓励加工贸易加快发展。
  构筑产业平台。加大产业载体建设力度,按照“一区多园”统筹城乡产业布局。重点抓好科技园区建设,集中力量突破园区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瓶颈,力争新增项目用地2000亩。积极推进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启动研发大楼和廉租房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承载能力。
  三、坚持改革创新,增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以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为动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发展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社会。
  创新体制机制。加快龙州大厦、龙港公司、物质总公司等改制工作,同时推进二轻、供销等集体企业改制。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盘活国有资产,搞活营运,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不流失。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专业性较强的事业单位进行人员编制细化结构管理,在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全面铺开全员聘用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投资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投资主体。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稳步推行和规范经评审的合理低价中标办法,提高政府投资效益。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和各项扶持粮食生产政策,调动粮农积极性。深化林木林地产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办法,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推进“信用村”建设,提高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水平。
  创新发展模式。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规划建设生态农业示范片区。扎实抓好生态公益林、江河流域生态林的保护建设。建立辖区责任制,抓好农村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进九龙江流域规模化养猪场治理达标或搬迁关闭工作,发展生态养殖。鼓励实施利废工程,扶持新型建材企业、新能源、煤矸石发电、生物有机肥、绿色能源工程等大量消纳和利用工业废渣和农业废弃物的企业发展,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努力构建节约社会,逐步探索推进节约型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模式建设。继续抓好中心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坚决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五小”企业。以“6·18”项目对接活动为平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的项目技术对接,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社会倡导节约消费,建立节约型社会。
  四、坚持统筹协调,促进城乡互动发展。
  做大城镇。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积极参与中心城市建设,配合做好市政重点项目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围绕旧城改造和新区拓展,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生态旅游、社区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加快闽西粮油饲料城等重点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建设,逐步在国省道和市区新建主干道沿线形成新的商贸经济网带。科学规划旅游产业,合理开发,加大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推进景区的创先、创优、创品牌建设,抓好江山风景区、龙崆洞等一批景点配套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中心城市社区服务业,鼓励和引导信息、金融、担保、会计、中介、法律和便民服务业拓宽领域。大力发展集镇经济。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重点抓好适中、白沙、雁石、大池等中心城镇“五个一”工程及沿旅游环线集镇建设,完善赣龙铁路、坑口火电厂、白沙水库电站等重大工程安置地规划建设。促进乡镇企业、个私企业向小城镇合理聚集,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繁荣。
  做活农村。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思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和社会发展,加快形成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对接。加快农村道路建设,用足用好省、市补助政策,完成200公里农村路网改造工程,力争2006年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认真实施“六千”水利工程建设,新建葫芦溪、九龙江北溪等防洪工程,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行政村通水和陂坝改造步伐,建设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0亩,建设标准化渠道5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0公顷,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灾害性天气和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增强抵御严重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推进产业发展对接。强化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的意识,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转化。继续扶持森宝、花生加工、经作公司、梅花山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促进生猪、家禽、花生、名特水果、蔬菜、笋竹、茶叶等产业链的延伸。实施林业“三五”工程,调整林种结构,发展工业原料林、丰产竹林和名优特经济林,推动森林资源的精深加工,提高利用率。三是推进生产方式对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行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品牌化生产。加快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抓好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工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制定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的质量综合标准及生产技术规范,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继续实施农产品名优品牌战略,唱响“梅花山”品牌,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推进生活方式对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新村建设、旧村改造,继续完善7个省级示范新村、3个省级优秀住宅小区建设。继续开展“四项整治”活动,积极探索农村环境卫生市场化运作新路子,全面推进集镇及重点部位垃圾袋装化工作,加强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建设。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移风易俗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五、坚持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
  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新机制。认真落实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再就业扶持政策,推进各种形式的灵活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300个,再就业率达到80%以上。实行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全年新增转移就业1500人。继续推进职业资格准入试点工作,注重协调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完善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工作目标,进一步扩大城镇企业从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应扩尽扩、应保尽保”。强化社保基金的监管,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确保基金安全运作和各项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高度关注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探索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制度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维护妇女儿童、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构建和谐社会。认真落实扶贫帮困的各项政策措施,实行农村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制度,继续开展造福工程和“小额信贷”,安排好“五老”人员、“五保户”、下岗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城市贫困人口、贫困山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加大对贫困地区、边远山区、革命基点村和库区移民的扶持力度,抓好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深化矿山、民爆器材和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公众聚集场所、学校安全等十五项安全专项整治,抓好专项整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与落实保障制度相结合、与日常监管相结合、与长效机制相结合“四个结合”,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按照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推进“平安新罗”创建活动。认真做好“四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加强信访工作,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抓好全民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
  六、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强化人才发展战略。在加快发展中拓展人才作为空间,在体制机制创新中激发人才活力,在招贤引智中壮大人才队伍实力,在加强能力建设中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在抓住重点中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促进各类人才向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集聚。加快推进人才服务市场化进程,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各方面人才的开发和服务工作,吸引区外人才来岩创业,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
  强化科教兴区战略。加快科技进步,根据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抓好实验区项目建设的实施,积极争取创建全国第二批科技进步示范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教育发展,巩固提高“双高普九”成果,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撤点并校工作,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规范发展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
  强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发展文化产业,完善大众影剧中心、图书馆的功能,改善农村文化设施,进一步丰富城乡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认真抓好群众体育工作,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巩固“村村通”成果,扩大边远山村广电光纤联网覆盖率。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视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和各种传染病防治,加快疾病控制中心建设。加快卫生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工作。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提高参保率和覆盖率。巩固创卫成果,继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依法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办法,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巩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成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强化依法统计工作,全力以赴做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此外,积极做好对台、方志、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老龄等各项工作。
  强化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加强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政府的公信度,加快构筑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深化“百里文明走廊”和“主题社区”创建活动,着重培育一批管理有序、充满活力的新型社区典型,带动社区建设全面发展。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抓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和非法传销行为。

政府作为:强化责任 依法行政

  全面推进闽粤赣边生态型经济强区建设,实现政府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繁重,责任如山。责任与岗位职责紧密相连,责任心、责任感是奉献的前提、落实的保证。我们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坚持发展大于一切,创新重于一切,为民高于一切,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担负起人民赋予我们的重任。
  要突出发展第一,勇于创新。发展是第一要务,是最大的责任。我们要用新视野认识新事物,用新观念研究新问题,用新思路破解深层次矛盾。焕发朝气,敢于创新;弘扬正气,敢于负责;增强锐气,敢于突破,不断提高应对新局面、促进新跨越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担负起谋划发展、服务发展、致力发展、推动发展的重任。精心组织编制“十一五”规划,增强预见性、科学性和指导性,更好地把建设闽粤赣边生态型经济强区的战略部署具体落实到每个阶段、每个年度、每个项目上,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实现。
  要突出转变职能,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明确职责、提高效率的需要。我们要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依法界定政府职能,把政府工作重点真正转变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完善行政监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加强与政协联系,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充分发挥好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征求、多方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要突出求真务实,执政为民。构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放手让一切发展活力迸发,让各种财富源泉涌流,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满腔热情地支持帮助基层干部做好工作,保护和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要牢记宗旨,“民有所需,我有所为”,把实事办在社会关注的焦点上、办在群众期望的心坎上、办在经济发展的关键上,设身处地体察民情,亲力亲为解决民困,真心实意珍惜民力,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要突出从严治政,廉洁奉公。要认真落实“三个条例”和反腐倡廉“六个机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源头上、制度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彻查严办腐败分子。要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廉洁自律,反腐防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忠于崇高事业、甘当人民公仆,节制非份之欲、永怀正义之心,不求个人名利、惟系加快发展,争当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的表率,争当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模范。
要突出守土有责,真抓实干。人民政府必须对人民负责。以加快发展、富裕人民为己任,大力倡导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办事情雷厉风行,干工作扎扎实实。在重点工作、难点事务、关键问题上勇挑重担,强力推进,务求实效。加大政府工作责任落实力度,完善责任追究与监督制度,确保政务高效、政令畅通。
各位代表,我们正处于新一轮加快发展的上升期,肩负的历史使命光荣而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上级党政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创业理念,为建设闽粤赣边生态型经济强区、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陈雪萍
评论
我要提问
姓  名: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