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新罗区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佚名要闻来源:新罗区府办点击数:59更新时间:2006-01-17

立足新起点 实现新跨越  全力推进闽粤赣边生态型经济强区建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新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新罗区生态型经济强区建设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工作回顾

  2005年,全区人民在上级党政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圆满地完成了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缓解生产要素制约,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实现生产总值81.3亿元(现价,预计数,下同),增长14%,其中一产增长6%,二产增长15.8%,三产增长15%。完成财政总收入7亿元(不含基金收入),增长3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亿元,增长19.8%。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积极应对电力、资金、土地等要素供应紧张的局面,加大土地集约利用的引导力度,千方百计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全区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11亿元,增长70%,有效保证了工业生产的即期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101.3亿元,增长2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51家,达到201家,占全市的34.6%,实现产值71.7亿元,增长32.3%。“125”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7.6%,拉动规模工业增长30.5个百分点。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成效初显,骨干企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区已拥有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6家,比上年增加7家,有6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经济300强,龙工集团荣获全国企业集团500强并于“11·17”在香港成功上市。名牌工程取得新进展,龙工装载机获中国名牌称号,天宇水泥获省名牌产品称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卓越新能源等8家企业被授予省级以上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龙麟集团、卓越、森宝等3家企业列入全省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农业农村稳步发展。继续实施一系列有效支农政策,克服多年未遇的低温霜冻和台风强降雨影响,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农业总产值22.7亿元,增长7%。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国崴食品、嘉丰米业等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花生、茶叶、果树等3家农业行业协会。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省颁布的农业地方标准4个,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8万亩,无公害生猪基地43家。泰华公司组织生产的无公害胡萝卜出口日本和马来西亚,实现蔬菜直接出口零的突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完成中低产田改造86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10亩,建设标准渠道50公里,防洪堤7.1公里。全年造林4万亩,比上年翻一番。基本完成区乡村三级养猪业发展规划和污染综合整治规划,依法制止和拆除违法抢扩建养猪场477户,搬迁养猪场353户。
  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汽车、住房、通讯、餐饮等消费热点突出,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8亿元,增长13.1%。旅游经济持续升温,全区共接待游客156万人次,比增17%;全区旅游收入4.1亿元,比增28%。房地产市场稳中有升,共完成投资8.3亿元,商品房供求基本平衡。
  过去一年,我们着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项目开发力度,加快科技园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有效地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5亿元,比增50.3%。新开工项目218个,总投资42亿元,比增97.2%。“658”项目实施顺利,62个重点投资项目共完成投资13.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2.6%;58个新增长点项目新增产值10.3亿元,拉动工业产值增长12.8个百分点,82个重点储备项目已有13个项目转为开工。列入市“三个一百”项目投资规模、新增产值、储备项目转化数以及“双百”项目竞赛各项指标均居全市第一。新罗民营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引进海克力斯液压机械、山力机械等机械制造产业集群项目24个,累计投产企业23家,实现工业产值8.2亿元,已成为我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工业用地报批征用及标准厂房建设进展顺利,共上报省级审核工业用地2085亩,启动建设40万平方米通用及专用标准厂房。招商协作取得新实效,与河南郏县、广西覃塘等地开展交流协作,积极组织参加“6·18”、“9·8”、“11·18”等各类招商活动,在省、市台上签约项目32项,吸引投资23亿元,各项指标均列全市第一。
  过去一年,我们注重统筹兼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不断改善。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信用社清产核资工作。国有资产监管不断规范,运行质量和效益逐步提升。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各项改革,启动实施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全员聘用制。外经外贸继续推进,全区实际利用外资2650万美元,比增61%;新批进出口经营权企业33家,全区实现外贸出口4753万美元,比增82%。城乡建设取得新进展,积极配合、顺利推进中心城市市政项目建设以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坑口火电厂、汶洋食品工业园等重点项目的征、交地工作,尤其是市里首次下放新罗区作为责任主体的龙岩大道二期两侧、登高西路及两侧土地收储项目和相关安置地拆迁工作,提前一个月圆满完成,拆迁量达1606户40万平方米。白沙水电站库区淹没实物补偿资金全部到位,项目复建和移民安置房已全面开工建设。莲东经济适用房建设稳步推进,为1050户城乡住房困难户提供11.3万平方米经济房。东肖盂头、白沙田洋厝、铁山林邦三个新村列入省级农民示范住宅小区。龙长高速公路红线内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完成。赣龙铁路实现通车,提前完成龙岩客技站征地拆迁,“海西号”龙岩直达北京快速旅客列车顺利始发。国道改善工程全面完成,省道改善工程完成32万平方米。万苏公路完成40公里水泥路面铺设。白沙水电站环库公路33公里路基填筑基本完成,新增完成农村路网改造工程39个村121.7公里。
  过去一年,我们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增强社会保障能力,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积极推进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连续8年保持“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称号。在全市率先通过省“双高普九”评估验收。276名学生享受农村贫困家庭“两免一补”政策。龙岩采茶灯、龙岩山歌等4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龙岩洞等3处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世界举重锦标赛上,我区运动员石智勇获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金牌。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区运动员夺得三块金牌、一块银牌。市第12届运动会上,我区代表团取得了金牌总数和总成绩“双第一”的优异成绩。全面铺开新一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加合作医疗农业人口达16.9万人。新建立了66个村卫生所,306名乡村医生领到了政府补助。环保工作不断强化,水泥粉尘治理、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初显成效,101个村推行上门收集袋装垃圾,7个乡镇通过“省级卫生乡镇”复核检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荣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信息建设先进单位,被省政府表彰为2003-2005年度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170名计生对象享受每人每年720元的奖励扶助金。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8%,同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城乡低保工作继续推进,全区城乡8385人享受低保,发放低保金422万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制定并实施了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农村基本养老保险、非国有企业职工及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办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工作成效显著,完成省政府既定的工作目标。继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实行60周岁以上老年人优待政策,城市规划区内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正式推行。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87元和563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3%和10.3%。为民办实事项目进展顺利,农村税费改革、“双高普九”、企业职工和失业人员医疗保险三项工作圆满完成;农村合作医疗、困难群体帮扶等其余12项办实事项目按序时有效开展。“平安新罗”建设稳步推进,刑事和治安案件发案率分别下降3.3%和12.9%,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3.75%。深入开展煤矿安全和其它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煤矿、非煤矿山、建筑、危化生产等企业申报安全生产许可证工作进展顺利,全区安全生产形势趋于稳定。信访工作进一步加强,建立健全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双拥、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和人防工作继续加强,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授予全省“双拥模范区”荣誉称号。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三个文明”协调推进,自觉依法行政,切实加强效能建设,政府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继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辖区内农行新罗支行、西安社区居委会、适中镇等7家单位获得全国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光荣称号。“四五”普法顺利通过验收。政府及其部门绩效评估测评工作全面展开。行政许可单位清理工作全面完成,向全社会通告38个实施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进一步取消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开展一审一核和网络审批,行政效率大大提高。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的联系。全年共办理市、区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205件和市、区政协委员提案125件,办复率100%,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满意率分别达到92.4%和99%。
  各位代表,2005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我区“十五”计划的主要经济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十五”时期,是我区综合实力提升最快、改革开放力度最强、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时期。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8%;开发新建项目755项,总投资9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60亿元,为前五十年的总和;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9.9:39.5:40.6调整为16:43:41。五年来,全区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7000万美元;外贸出口累计达1亿美元,年均增速51%。五年来,基本完成区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提升,多种经济成份实现了共同发展。五年来,中心城市建成区进一步扩大,城镇化率达61%;全区有10个农民新村列入省级农民示范住宅小区,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一;相继开通龙厦高速公路、龙深铁路、龙赣铁路,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已经形成;累计完成235个行政村公路水泥硬化,总里程达819.3公里。五年来,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6.8%和7.4%,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6亿元,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各位代表,五年来取得的每一项成绩,是区委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热情支持与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历任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岩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政法干警,向市直部门和所有参与、关心、支持新罗区发展的投资者、建设者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区发展速度不够快,经济实力还不雄厚;城乡结构矛盾仍较突出,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重大项目、高新项目较少,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就业、保障、教育、卫生、居住环境等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不少困难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公共应急机制、公共安全、市场秩序、社会稳定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软环境建设还存在许许多多的薄弱环节,公务员队伍建设有待继续加强,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有待改进和提高。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以发展和改革的办法切实加以解决。

二、工作任务

  刚刚结束的区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了我区“十一五”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四个翻番、一个高出”,即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效益和节能降耗的基础上,到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三项指标比2005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五”期间翻一番,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单位产出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左右。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开好局尤其关键。展望今年的形势,机遇大于挑战。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有利于我区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从国内看,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加快,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利于我区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从省内看,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支持海峡西岸发展写入《建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加快推进,有利于我区在全省发展大局中争取更大作为。从市内看,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建设生态型经济枢纽,使龙岩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我区经济发展提速。从我区自身条件来看,龙长高速、龙厦铁路等重大交通干线的开工建设和中心城市建设力度的加大,将使我区面临更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挖掘发展潜力、释放发展潜能。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开拓进取,再掀各项事业发展的新高潮。
  2006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闽粤赣边生态型经济强区、构筑闽西经济增长核心圈为总目标,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保持续、激活力、重生态、促和谐,努力提高我区在全市经济发展所占的权重和份额,全力打造“龙岩的晋江”。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财政收入可比增长15.4%;外贸出口增长1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左右。
  实现“十一五”规划和今年的目标任务,必须正确把握六个“牢固确立”:一是必须始终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局面。二是必须始终牢固确立项目带动战略意识。始终把项目带动战略做为区域经济发展抓纲带目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坚持以项目促投入、促调整、促发展。三是必须始终牢固确立统筹发展理念。坚持统筹发展,在统筹中突破重点,以重点的突破来整合发展要素、集聚发展合力、凝聚发展信心,推进全局工作取得新突破。四是必须始终牢固确立机遇意识。坚持在发展中抢抓机遇,以机遇争创优势,以机遇促进发展,以机遇推进跨越,千方百计谋求新一轮大发展。五是必须始终牢固确立责任意识。坚韧不拔,敬业争先,继续保持奋发有为、挑战极限的精神状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抓实干,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六是必须始终牢固确立民本思想。坚持执政为民,关注民生民情,千方百计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尽最大努力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全区改革开放的新成果,谱写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篇章。

  三、工作措施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阔步前进的一年。政府工作的重点是保持续、激活力、重生态、促和谐,努力实现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有序、有效发展,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开好局、起好步。
  (一)持续
  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是今年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持续,就是经济发展又快又好,平稳健康;就是在调控中持续,在调整中持续,在转变中持续,在提升中持续;就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持续。
  项目带动要有新进展。一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深化项目储备工作,围绕“125”产业配套,从主导产业的基地建设、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产业链的延伸配套、技术成果的转化对接等方面强化项目储备。把握国际制造业高端转移趋势,组织二次以上机械等产业专业招商活动,着力引进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实现高位对接。及早筹划“6.18”、“9.8”、“11.18”等经济协作与招商活动。进一步发挥港澳台侨优势,引进侨智,吸收侨资,发挥侨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二是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继续提高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工业项目投资占重点建设项目投资的比重。继续抓好年度“658”工程的组织实施,计划安排重点投资项目65个,当年计划投资18.1亿元;重点新增长点项目58个,计划新增产值12.5亿元;重点储备项目85个,总投资 65.3亿元。围绕列入省重点、市“三个一百”和“658”项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切围着项目转,定人、定责、定进度落实“签约、开工、建设、投产”四个环节责任,提供全过程“保姆式”服务,提高项目的履约率、开工率和投产率。着力推进森华肉制品加工、龙佳精密铸锻件、龙马轻卡及农用车、新丰旋窑等15个亿元投资项目的实施。三是加强投资载体建设。按照产业功能布局,坚持整合、优化、提升各类工业园区和集中区,促进产业集聚。加速推进科技园区及雁石工业集中区万亩工业园的规划、布局、建设。启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和技术成果转化,提升项目的质量和层次。集中力量加快园区土地报批和征迁安置工作,力争全年完成2000亩报批征用。坚持“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引资建设、项目推动”原则,落实科技园区及标准厂房优惠政策,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多元投资参与标准厂房建设,确保完成50万平方米专用和通用厂房建设任务。同时,着力抓好标准厂房边建设、边招商工作,力争标准厂房实现零空置、零等待。
  工业经济要有新突破。一是突出扶大扶强,增强龙头带动能力。力促现有的201家规模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做响品牌,力争年底产值超亿元企业突破20家。鼓励规模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控股、参股、收购、嫁接等多种形式,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重点支持卓越新能源和列入全省50家重点上市培育企业的卫东、天泉上市融资。二是突出品质品牌,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抓好成冠精梳纺织、春驰旋窑等15项,总投资20.8亿元的重点技改项目实施。继续实行名牌促进优惠政策,重点帮扶企业争创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省级名牌或著名商标。三是突出育小扶优,增强协作配套能力。加快建立和健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中小企业紧紧围绕与核心企业的协作配套,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中小企业集群,力争今年再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以上。四是突出要素配置,增强发展保障能力。跟踪落实重点企业和增长点项目运行情况,努力满足项目投产和企业扩张的各种合理需求,从各种生产要素供给、基础设施和外部协作配套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促其尽快达产,提高生产能力。认真测算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与布局,积极开展新罗区及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尽力突破用地瓶颈问题。针对今年电力供应比较宽松的情况,省里已明确取消现行的各类限电措施,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工作,鼓励工业企业多用电。
  城市经济要上新台阶。一是积极参与中心城市建设。配合市里做好2003-2007年100个城建项目的滚动实施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市行政中心、会展中心等市政重点项目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不断完善城市路网骨架,促进城市新区开发。加快组团乡镇发展,大力推进中心城市通往组团乡镇快速路建设,加快组团内部道路、新村、市场、排水、垃圾转运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组团乡镇与中心城市的融合,努力增强中心城市要素聚集和辐射能力。二是做强城市经济。充分依托地处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积极创新流通业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营销方式。规划并启动龙门、曹溪、铁山等地专业市场和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物流企业,促进第三方物流加快发展。加快推进闽西粮油饲料城、绿色食品销售中心、东方三洋城等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加大江山风景区、龙崆洞景区等旅游项目的招商、建设的力度,抓好生态、休闲度假和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与衔接,精心打造旅游品牌。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房地产、社区服务、中介咨询和劳动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繁荣城市经济。
  农民增收要有新提高。进一步推进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农技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计划生育协管员、乡村医生、治安调解员等农村“五大员”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三农服务网”,千方百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农产品转化升值中增加农民收入。全力抓好“梅花山”等系列农产品品牌经营。鼓励扶持多元投资兴办农林、畜禽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大力推广生猪协会经营模式,积极培育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上增加农民收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优化布局,建设上档次、生态型的畜禽养殖示范小区15个、无公害果蔬基地3万亩、优质茶基地5000亩,扩大规模经营,提升畜禽、果蔬、竹木、花生、茶叶五大产业经营的整体水平。实行大宗出口农产品龙头企业登记制度,推行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建立可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完善动物防疫检测中心建设,切实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认真做好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三是大力拓展非农产业,从务工就业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和观光农业等农村非农经济,就地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强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力争全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00人。
  财政收入要有新增长。进一步改进财政扶持方式,按照规模、效益、科技含量和财税贡献率大小,采取贴息、奖励等多种方式扶持工业主导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着力培植一批新的财税增长点。按照“依法、均衡、扎实”的原则,加大收入征管力度,坚决打击各种偷税、骗税、逃税和抗税行为,做到应收尽收、足额入库。加强财政支出管理,重点保证工资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需要。坚持依法理财,加强部门细化预算编制和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活力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发展的活力。推动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推进改革创新工作,努力增强技术、人才和知识等创新要素资源的获取能力,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努力形成全社会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活力在于体制机制新。进一步理顺市区体制,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创新服务发展机制。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营运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出资人制度和授权经营方式,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行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推进经营性资产纳入财政统管工作。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成立林地产权登记管理中心,积极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林木林地资源流转、林木采伐等配套改革,重视林政管理工作。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提高服务“三农”水平。
  活力在于民营经济发展快。民营经济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活力所在、潜力所在,必须满腔热情地鼓励民营企业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政策上“放宽”,继续实行出口奖励优惠政策,重点扶持通用、龙化、龙工、豪康、华锐等出口骨干企业做大总量。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益事业、服务产业等的开发、经营和建设,激发民间投资热情;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综合实力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形成民营经济增长方式集约、产权组织合理、管理制度科学的发展新格局。在管理上“放活”,切实转变对民营企业的管理方式,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经营、诚信经营、高效经营;推动建立民间化、自律性的行业协会,支持协会开展技术交流、营销联盟、公信证明等活动。在服务上“放优”,强化政企互动,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银企、校企见面会、人才交流会等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作用,强化重点项目代办审批、告知承诺、预约办件等服务措施,推行网络化审批,加强后续监管,提高服务实效,促进民营经济新一轮大发展。
  活力在于人才储备足。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教育培养人才,以项目集聚人才,以事业吸引人才,以感情留住人才,以待遇激励人才。巩固“双高普九”成果,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充分发挥课改实验区优势,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力争高考万人口上线率有明显进位。积极稳妥推进校点布局工作,加快示范学校建设,鼓励发展民办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继续实行农村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制度,确保控缀保学成效。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项目开发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进一步落实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深入挖掘市场服务功能,提升我区人才市场的服务档次和水平。继续整合中职学校教育资源,加快职业教育建设。继续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工作机制,培养适合我区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人才,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活力在于创新能力强。继续推进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强化自主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重要支撑,为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的作用,坚持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开展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大力推进龙工、森宝、卫东、卓越、华锐、西湖等技术优势企业建立健全技术中心、研发中心、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逐步形成企业主动、市场拉动和政府推动的新的技术创新格局。重视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普工作。
  (三)生态
  建设生态型经济强区既是将我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新农村建设上下功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水利“六千”工程,加快水利水毁工程集中整治修复,加强完善灾害性天气和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增强抵御严重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白沙水库环库公路、万苏公路、城区至江山公路续建工程建设,加大农村路网改造实施力度,力争年底前基本实现通往行政村道路水泥硬化。进一步抓好集镇和农民新村的规划、建设、管理,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和旧宅基地改造,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加规范有序,重点抓好白沙水电站库区移民安置新村和省级农民示范小区建设。继续开展“四项整治”活动,完成适中、小池等垃圾填埋场和中转场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成效。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开展移风易俗活动。
  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下功夫。坚持节约优先,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抓好建材、化工、矿冶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更新淘汰设备落后、技术陈旧、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降低经济发展中单位产出的原材料和各种生产要素消耗水平。加大资源和废物综合利用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扶持卓越新能源、绿之源、新型建材等利用“地沟油”、畜禽粪便、煤矸石、垃圾等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全面推广猪-沼-草等农村生态种养模式。大力倡导节约能源的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强化节约意识和风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上下功夫。深入开展“迎省运、造环境、美家园”主题活动,加大文明城区创建力度,严肃查处违法占地和违章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切实加强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强九龙江流域和汀江支流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面源污染、乡镇垃圾污染治理。全面推进养猪业污染治理,努力改善辖区水环境质量。加强对大气污染企业的监管工作,配合制定并实施中心城市18家水泥企业的分步搬迁工作方案,推进燃煤锅炉、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油烟、噪音等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实施生态林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治理矿山污染、“青山挂白”,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工作。
  (四)和谐
  以人为本,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集中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政府职能的体现和政府工作的追求。
  高度关注民生。坚持不懈地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可持续发展。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施集资建房产权界定办证工作。继续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保险参保率。实施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试点,积极探索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健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补助、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事业,积极推进老龄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就业工作机制,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力争全年新增就业人数27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00人。切实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关系协调,建立健全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工作机制。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做好“小额信贷”、“整村推进”、科技扶贫等老区与扶贫开发工作。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强“餐桌污染”专项治理,进一步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动态监管机制。
  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农村文化。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构建公共文化信息传播体系。继续完善大众影剧中心、图书馆的功能。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工作,重视河洛文化研究,筹建河洛文化中心和红土地文化园。依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开展扫黄打非,净化文化市场。巩固“村村通”成果,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扩大边远山村广电有效覆盖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文化促企业发展。
  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认真抓好群众体育工作,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加快公共卫生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重视妇幼保健和各种传染病防控,推进区疾病控制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工作力度,加强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提高参保率和覆盖率。巩固和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成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此外,积极做好对台、方志、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各项工作。
  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化“主题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建立包括政府、企业、中介组织、个人在内的社会信用体系,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启动新的五年普法规划,不断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扩大基层民主,拓宽民主渠道,完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等民主制度,保障群众依法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自觉、主动地接受人大代表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议案办理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联系群众、维护权益方面的作用。
  高度重视“平安新罗”创建。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突出抓好矿山、公众聚集场所等16项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和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排查、妥善调处、维护稳定的工作新机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和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四、工作保障

  要完成“十一五”规划和今年的目标任务,优化环境是重点,强化服务是关键,提高效率是根本,严肃纪律是保证。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务必按照“勤政、廉洁、务实、高效”要求,紧紧围绕第一要务,切实转变职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管理社会、促进发展、服务人民的能力。
  加快发展必须优化环境。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深入开展“尽职责、搞服务、优环境、促发展”活动,强化“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和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竞争、抓效益、抓发展的意识,在全区上下真正形成“人人关心环境、人人参与环境、人人营造环境”的浓厚氛围。坚持以干事创业来论工作、评干部,保护好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用共同的事业凝聚人、激励人。
  优化环境必须强化服务。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作为“总抓手”,以项目带动战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作为一切工作、任何时候都要一以贯之的主题。围绕服务项目、服务发展,抓好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履行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对项目策划、生成、落地、投产的应变与突破、组织与协调、攻坚与克难、创新与落实的能力。做到不仅想干事、能干事,而且会干事、能干成事,在加快发展中树立新形象、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强化服务必须提高效率。自觉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增强按市场经济规律、按国际通行规则、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办事理政的意识和能力。强化绩效考评和政务监察督查,加强直接面对企业、项目业主和群众的政府部门“第一道门槛”的效能建设,杜绝推诿扯皮、办事拖拉、“中梗阻”等现象。转变工作作风,实行限时办结制,跟踪问效制。精减文山会海,多做调查研究,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做到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分解目标,细化任务,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一步一步地实现宏伟的战略目标。
  提高效率必须严肃纪律。依法规范政府行为,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防止和克服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新规定、新纪律、新要求,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继续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打击和清除腐败分子。全体公务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做公道正派之人、诚实厚道之人、谦虚谨慎之人、清正廉洁之人,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各位代表,站在“十一五”新的发展起点上,新一轮大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上级党政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一致,敢于突破,励精图治,奋力拼搏,为建设闽粤赣边生态型经济强区、构筑闽西经济增长核心圈而不懈努力!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陈雪萍
评论
我要提问
姓  名: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