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新罗区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佚名要闻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4更新时间:2011-02-24

打好“五大战役” 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  全力推动新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强基础  增和谐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坚持以胡锦涛总书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要求为动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型升级、推进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工作主基调,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圆满完成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预计全年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达201.2亿元,增长16.5%。完成财政总收入18.4亿元,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1亿元,增长15.6%。蝉联“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产业转型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11.3:44.8:43.9调整为9.7:49:41.3。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32.1亿元,增长1%。畜牧业提质增效明显,累计建成300家生猪标准化场,蛋鸡、肉羊等养殖逐步推广。全区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累计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3家、累计80家。全省最大的闽台农业合作项目蓝田生态城落户适中。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完成规模工业产值314亿元,增长37%,其中非资源型产值比重由上年45.7%提高至48.9%。机械、农产品加工、建材三大产业带动更加明显,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5.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市“345”份额,其中农产品加工业为全市“破百亿”做出重要贡献。规模企业、亿元企业分别新增68家、19家,累计459家、76家。森宝食品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园区贡献更加突出,龙州、龙雁等工业区累计投产企业216家,实现产值188亿元,占全区比重的60%。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15.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亿元,增长18 %。龙岩“陆地港”正式动工,志高动漫产业园、紫金山体育公园等加快推进,龙门物流园一期基本建成,莲东市场投入营运,交易城市场主体封顶,红星美凯龙进驻岩城。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5.3亿元,比增17.5%。获“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县(市、区)”称号。 
    项目带动实现新突破。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力打好“五大战役”,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并居全市前列。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增长39.2%,比年度计划多16亿元。共策划生成项目258个,新开工建设项目67个,新竣工投产项目38个。23个省市重点建设项目、91个区级重大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华润水泥“4+2”、龙化异地技改等一批超10亿元投资项目有力推进。“9·8”投洽会、央企对接会、机械博览会等招商成果保持全市第一。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增长18%;外贸出口3.8亿美元,增长70.4%。园区建设提质提速,硬质合金产业园开园投产,“6·18”创业园初具雏形,龙丰、龙池工业区以及信息技术产业园、白沙产业园、小池大宗货物物流园等启动建设,龙州工业园区获“中国总部经济建设示范园”、“中国绿色生态示范园”称号。创新创牌持续增强,第八届“6·18”项目对接成果保持全市第一、全省领先。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累计1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累计4个,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累计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累计5家,市级8家、累计35家,其中森宝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评为省级优秀中心。新增省著名商标5件、累计34件,省名牌产品4个、累计33个。 
    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主动服务中心城市建设,48个城建项目和63个土地收储项目有序推进,龙岩美食城、城市新区综合体等征迁任务全面完成,全年征地1.2万亩,动迁面积88.8万平方米。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莲花山公园、中央苏区公园等景观工程加快建设,莲东人居板块基本成形,东山人居板块、条围“城中村”改造等启动实施,一批村(居)服务设施得到改善。全面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城乡“两违”得到有效遏制。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步伐加快,白沙省级试点镇建设完成投资8.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0.7%,东肖、雁石、适中、小池等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全区城镇化率达64%。城乡加速聚集融合,龙厦高铁、双永高速、赣龙扩能、何家陂水库等重点工程稳步实施,“6.13”洪灾水毁工程基本修复,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延长至1936公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耕地流转比例达31%。累计完成194个村庄规划,新增2个省级住宅小区建设试点。西安社区被评为“中国幸福村”。“四大工程”整治成效初显,九龙江流域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同比上升4.2个百分点,内河断面达标率同比上升8.4个百分点;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042.9万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公顷;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启动实施,规划区外90%村庄通过省“家园清洁行动”验收;获“全国绿化模范区”称号。 
    民生保障取得新拓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210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510元,增长11%。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37件民生实事得到较好解决。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80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90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1%。社会保障持续扩面提升,实施工伤补充保险,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等实现全覆盖,慈善事业得到新发展,区福利中心投入使用。灾后重建全面推进,全区1131户受灾户春节前将陆续迁入新居。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进步工作保持全国先进,获“省科普先进城区”称号。“教育强区”稳步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布局逐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校安工程以及莲东中小学、区职教中心等建设推进有力,校园环境安全稳定。规范中心城市文化娱乐市场建设,大众影剧中心产权顺利交接并对外招商,侨史馆建成开放,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适中中心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陈晓婷、何雯娜在国际体育赛事上再创佳绩。成功承办第六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等大型活动,第五届世界龙岩同乡恳亲联谊大会共有来自世界12个国家和地区、国内13个大中城市共计35个代表团1300多名龙岩乡亲回乡聚会,为历届参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届。闽西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红色摇篮》、《邓子恢》在央视热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人民医院病房综合大楼、疾控中心加快建设,完成一批乡镇卫生院改造,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日益提高。计生服务保持全国先进。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实施。与此同时,统计、工商、物价、精神文明、广电、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保密等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人防和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妇女儿童、老年人、优抚对象、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安全生产、平安建设、信访工作得到加强,文体、老龄工作获全国表彰,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政府建设得到新加强。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人大决定、决议,积极配合、支持人大、政协开展依法检查和视察调研活动,主动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加强与工青妇以及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虚心接受监督,118件人大代表建议和154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结,代表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委员满意率分别达95.8%、98.8%,有力促进了政府工作更加规范,决策更加科学。依法治区全面推进,“五五”普法圆满完成,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先进单位”,区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应急能力不断提高,成立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适中洋东地质灾害等突发事件得到妥善处置。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着力强化政务督查、目标考核、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政府效能建设向纵深推进,规范“两权”深入实施,政府系统惩防体系逐步完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加强,市对区政府绩效评估连续五年保持全市第一。 
    各位代表,2010年以及“十一五”规划任务的胜利完成,为“十二五”高起点开局,推进新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发展最快,投资力度最大、社会最和谐的时期。五年来,经济发展更具实力,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规模工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实现翻番,年均增速分别达15.5%、20.5%、34.5%、21%,分别为2005年的2.5倍、2.5倍、3.1倍、2.6倍,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16.2:43.7:40.1调整为2010年9.7:49:41.3,一产明显做优,二产明显做强,三产明显做大,龙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市首个“百亿园区”;项目带动更添后劲,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400亿元,为“十五”时期的6.6倍,共开发新建项目1207个,项目总投资325亿元;改革开放更具活力,农村综合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开放型经济成效显著,五年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外贸出口9.1亿美元;城乡建设更展新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至38.1平方公里,村镇规划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洋畲经验”、“培斜模式”等新农村示范品牌得到国家、省、市高度肯定。社会环境更显和谐,生态建设全面加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12.8%和10.9%。 
    各位代表,五年来取得的每一项成绩,是区委正确领导、区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得益于历届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凝聚着全区人民的心血、汗水和社会各界的信任、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区人民,向始终理解、信任、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各位老同志,向为我区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驻岩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和中央、省驻岩企事业单位、市直各部门,向所有关心、参与新罗区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速度还不够快,经济总量偏小,资金、土地等制约发展的瓶颈有待进一步破解;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资源型工业所占比重较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城市建设和管理任务艰巨,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刚刚起步,城镇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教育医疗、居住出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群众关注的领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待进一步加强;发展环境不够优化,个别部门、工作人员作风不够扎实,政府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开好局  求跨越


    根据区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区“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区政府对“十二五”规划目标进行细化,确定了“六个翻番”的奋斗目标:即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规模工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实际利用外资、外贸出口总额五年累计比“十一五”时期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开好局尤为关键。对此,我们充满信心,信心来自于当前国家支持海西和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建设的难得历史机遇,来自于这些年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扎实构建“三大体系”形成的强大综合实力,来自于这些年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民生民心打下的坚实基础,来自于这些年持续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水平营造的良好环境。 
    2011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围绕建设闽粤赣边生态型经济强区,加快“一核两翼三大经济体”建设,扎实构建“三大体系”,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力推动新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4.5%;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3.5%、13%;规模工业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23%、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实际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分别增长12%、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和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区政府将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打造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力支撑 
    围绕“一核两翼三大经济体”发展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突出“5+5”产业和十大专业园区发展,着力打造海西先进机械制造业集聚中心、海西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海西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中心和海西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发展。强化工业支撑,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力争规模工业企业达500家以上、亿元产值企业达80家以上,规模工业产值突破380亿元。做强主导产业。实施“百亿产业”计划,巩固机械产业龙头地位,加速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加快建材产业整合提升,增创能源环保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树强扶优龙工、森宝、龙麟、卓越等领军企业,推进一批关联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力促金鑫数控刀片、岩山华润、龙麟三线、森宝肉鸡加工等建成投产,龙工精密铸锻一期、森华冷鲜肉等达产达效,稳步提升各主导产业在全市所占份额,推进机械产业2011年产值破百亿。做大潜力产业。主动对接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坚持用高新技术、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抓好南纸竹木浆纤一体化、龙化异地技改等新增长点建设,推进豪邦化工、闽雄生物肽等尽快产生效益,着力培大培强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轻工纺织等潜力产业。做优产业园区。加快龙州、龙雁、龙丰、龙池等工业区规划建设,推进龙州、龙雁开发区升格,提升园区配套功能,突出抓好硬质合金、精细化工、轻纺科技等专业园区规划建设,力争龙州工业区产值突破200亿元,龙雁工业区产值突破50亿元,各类园区产值占全区经济比重提高至65%,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的强势效应。 
    推进城市经济加快发展。围绕建设海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动对接中心城市“三大板块”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力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亿元以上。依托区位比较优势,提升发展商贸物流业。推进商贸业态调整,优化布局,精心打造各类专业特色街和专业市场,力促交易城、白沙市场建成营业,农产品交易中心开工建设。积极发展社区便民商店,规范“万村千乡”农家店管理,促进城乡商贸流通。加快中心城市西南翼物流板块集聚,加速龙门物流园二期、“陆地港”建设,推进大宗货物物流园、钢材物流园等规划实施,支持米兰春天集团等成立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力争商贸物流业2011年商品交易额破百亿。依托生态人文资源,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大旅游资源整合推介力度,完善服务配套功能,大力发展都市旅游、乡村旅游,加快中澳旅游文化主题公园、洋畲原乡生态旅游度假区、环梅花湖旅游综合体等旅游开发,推进紫金山体育公园以及云顶、登喜路等6个星级酒店建设,力促志高动漫主题公园建成开园,全年旅游收入增长18%以上。依托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鼓励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都市型经济,积极引进工业设计、金融会展、会计咨询、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机构,积极培育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休闲娱乐、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力促龙州“6·18”创业园、信息技术产业园初步建成营运,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推进现代农业高优发展。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力争畜禽、果蔬、竹木、花生、茶叶五大优势特色产业产值比重突破85%。提升农业特色化水平。抓好龙岩优良乡土品种保护与开发,大力扶持山麻鸭、花生、优质高山茶、油茶等发展,优化畜牧业结构,推进生猪产业提质增效,继续引导发展种草养羊、竹山养鸡,着力提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品牌。深化对台合作交流,围绕建设闽台生态农业园,主动加强与台湾现代畜牧业、设施农业、高山生态农业的对接合作,加快建成闽台高山生态农业园,着力打造闽台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加快农业规模化发展。推进五大优势特色产业的精深加工和系列开发,突出培育壮大畜禽、竹木制品加工业,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2%以上。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力度,健全规模经营与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力争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农业“五新”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推进3万亩果蔬无公害基地、2万亩优质茶基地建设,新建大棚蔬菜基地200亩以上,创建11家国家级、省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争创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名牌农产品5个以上。 
    二、坚持改革开放,着力培育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后续动力 
    坚持在发展中深化改革开放,优化投资结构,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着力建设海西重要的改革开放和对台交流合作特色区。 
    以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围绕“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规划,精心策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提升投资拉动水平,力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6亿元以上。策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围绕国家投资重点和产业转移方向,重点在产业、基础设施、城市、小城镇、民生等领域,策划生成一批牵引力强的重大项目,全力做好项目筛选、论证、储备、申报和立项工作,力争全年策划储备10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攻坚突破一批大项目。继续实施重大项目攻坚,全力打好“五大战役”。今年总体安排战役项目300个以上,总投资超500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50亿元以上,突出抓好投资超亿元的重大项目100个,当年完成投资120亿元以上,力争建成投产20个。强力保障一批大项目。坚持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重点在行政审批、融资担保、项目用地、产业用工等环节提供支持和服务。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用好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完成土地报批3000亩以上。强化项目工作考评,着力提升项目质量和推进成效。 
    以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式,积极探索第二污水处理厂、白沙污水处理厂等试行BT、BOT等融资新模式。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作,提升龙津担保公司单体担保能力,规范永丰小额贷款公司营运,推进新罗金融大厦建设,推动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做大做强做实投融资平台。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稳步推进矿山资源整合,提升资源、资本、资产运作水平。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突出扶持与贡献相挂钩,完善促进企业投资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改制上市、创立品牌,全力推进天泉、金鑫等7家企业改制上市,支持沉缸酒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争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6个以上。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争取在支持民营企业依法进入金融服务、参与城镇建设、参与公共服务等方面有更大突破。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积极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依托龙州“6·18”项目成果转化中心,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保持“6·18”项目对接全省领先。支持卓越、森宝等龙头企业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站三中心”等创新平台,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市级以上技术中心5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增长20%以上。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建设。 
    以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突出选商引智。依托“9·8”、机械博览会等平台,整合区位、资源、政策等优势,密切与央企、大型民企以及世界500强、台湾100大企业联系,多形式、多渠道引进战略投资者,选引一批对产业升级带动力较强的大项目,推动外来资本、技术、人才与本地优势企业、产业有效嫁接,力争全年招商引资新落地项目100个。促进外贸发展。呼应龙岩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重点抓好工程机械、硬质合金制品、健身器材等出口基地建设,扶持龙工、美家龙、金鑫、丰州等重点骨干企业,力争培育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8家以上,超亿美元企业1家,外贸出口占全市比重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深化对台交流。抓好硬质合金、农业机械、生态农业等对台专业园区建设,提升与台湾的机械、光电、农产品加工、旅游、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对接水平。加强对台科技、人才合作,深化对台教育、文化、卫生、民俗等方面的交流交往,努力提升两岸经贸文化合作层次和水平。 
    三、统筹城乡建设,着力夯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基层基础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完善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力争城镇化率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力。服务中心城市建设。主动做好市政项目、重点工程的征地拆迁和施工保障工作,确保龙厦高铁建成通车,赣龙扩能、南三龙铁路以及双永、厦蓉高速扩改顺利推进。认真抓好龙岩大道三期、龙腾南路二期等一批城建项目征地拆迁,组团推进莲东片区、东山片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推进城市扩张发展。加强中心城市管理。对接理顺城乡危房改建审批体制,深化“两违”治理,健全完善市、区、乡、村四级巡察监管网络,提高综合执法能力。成立北城街道,提高闽西交易城综合服务和管理水平。优化交通组织管理,积极参与中心城市停车场布点建设,配合抓好闽西交易城、曹溪等公交综合场站和莲东、龙州等公交首末站建设。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工作,逐步提高社区干部待遇,改善社区办公条件,有效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提升中心城市形象。抓好“绿亮美”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突出抓好市容市貌整治,继续推进中心城区背街小巷建设改造和卫生保洁、条围“城中村”改造试点,着力提升莲花山公园、中央苏区公园等城市景观,努力建设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区域中心城市。 
    增强小城镇综合承载力。坚持以点带面。加快推进白沙、东肖等试点镇建设,突出抓好白沙溪东片区旧村改造、东肖集镇安置小区等56个示范项目,加快形成白沙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框架。优化中心镇总体规划,继续抓好适中民俗文化街、雁石集镇灾后安置小区、何家陂移民安置小区等一批关键项目,整体推进适中、雁石、小池以及其他中心镇建设,力争年内完成一套专项规划、一条街景改造、一个标志性项目、一个土地开发项目和一批土地整治项目。加速聚集融合。鼓励支持乡镇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宜居小城镇综合体,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突出改善国、省道沿线乡镇对外交通条件,大力实施国、省道提级改造,完成203省道苏坂-美山、双永高速白沙连接线等道路建设,深化中心城区至白沙快速通道、319国道适中-大池路段前期工作。推进改革发展。创新小城镇土地、投融资、建设管理等体制机制,加强白沙城镇建设投资发展公司、东肖城市新区建设发展公司等机构运作,积极筹建白沙村镇银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试点镇建设项目,增强试点镇综合管理社会经济的能力。 
    增强新农村发展带动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修订规划区外征地补偿政策,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土地租赁、股份合作、置换等形式,加快耕地有序流转,力争耕地流转比例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提升“六大员”管理水平,开展新一轮党员干部驻村、城乡共建等活动。深化集体林权配套制度改革,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促进林业全面发展。健全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提高“三农”综合保险覆盖率。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100公里。抓好冬春修水利,开展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10公里防洪堤、60公里标准化渠道,发展节水灌溉1.3万亩,着力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继续对边远山区、革命基点村和库区移民给予帮扶,着力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新农村示范建设。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把小城镇建设、灾后重建、造福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鼓励群众集中连片建设农民新村,争创2个省级示范住宅小区。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实现全区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全覆盖。持续提升特色,打造亮点,加强洋畲、培斜、玉宝、南卓等7个试点示范村建设,发挥“西安典型”、“洋畲经验”、“培斜模式”等品牌带动效应,着重在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风文明上示范引导新农村建设。 
    四、突出民生优先,着力营造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和谐氛围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妥善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打造和谐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严格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巩固提升“四大工程”成效,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严格落实乡镇(街道)水质交接断面责任制,持续抓好大池等乡镇养殖业污染治理,全面整治万安、白沙水库网箱养殖,确保第二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推进重点流域水质明显好转。加强江山、红坊等地饮用水源保护,积极争取落实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强化节能减排,继续关闭淘汰煤炭、水泥、电力等落后产能,关闭2台机立窑、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2万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紫金循环经济工业园产业循环组合进程,支持龙能粉煤灰综合利用、冰宁煤矸石空心砖等争创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加强生态脆弱区域环境恢复治理。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和矿区环境整治,强化项目建设和矿产开发的规范管理,尽快消除“青山挂白”。全面实施“四绿”工程和重点生态区域封山育林,开展今冬明春大造林,加快铁山名贵树种基地建设,创建绿色乡镇2个、绿色村庄23个。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巩固“家园清洁行动”成果,健全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全面完成白沙、东肖、龙门、小池等乡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建设,力争创建省级生态镇3个以上、省级生态村5个以上。 
    打造和谐人文环境。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双拥创模工作,大力实施提升市民素质、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建设和谐社区、倡导社会关爱等五大行动,争创省级文明城区。推进文体事业繁荣。稳步推进中心城市市民文化广场、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建成17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逐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快红色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的融合交流,加强采茶灯、静板等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推进民俗文化节、社区文化节等活动有声有色开展,着力培育健康向上的和谐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对接中心城市文化产业扶持政策,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重点推进大众影剧中心对外招商、侨声影剧中心重建,努力形成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造和谐社会环境。更加注重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努力建设教育强区。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完善城乡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增加城区办学容量,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推进校安工程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年底前竣工3.2万平方米。加快构建城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年内每个乡镇、街道都有1所公办幼儿园。加快区职教中心建设,持续办好“4·26”校企合作恳谈会。更加注重公共卫生安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强化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快人民医院病房综合大楼、区疾控中心建设,推进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任务,实现全区基层医疗机构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制定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人口计生工作,加快区计生服务综合大楼建设,提升计生“国优”水平。更加注重和谐劳动关系。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创业政策扶持、培训、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就业援助机制,力争城镇新增就业3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900人。全面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工伤补充保险机制,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推进五大保险扩面,深入开展职工医疗互助活动,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统筹保障水平,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关注弱势群体,继续完善城乡低保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发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规划区外每个乡镇都有1所敬老院。启动莲东经济适用房E、F组团开发,实施东肖、红坊、龙门、铁山等城郊乡镇农民公寓建设试点,逐步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打造和谐平安环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创建活动,推进“平安先行区”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和校园安全保障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启动“六五”普法,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依法规范信访事项办理程序,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防止和减少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发生,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确保社会安定稳定。


展作为  树形象


    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必须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流的工作绩效,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昂扬斗志。结合“十二五”发展蓝图,在更高层次上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先行先试,不断拓展作为空间,努力持续近年来良好的发展态势,尽快实现建设生态强区的目标。深入开展政府系统创先争优活动,紧紧围绕区委的战略部署,持续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干劲、气势,激励和引导广大政府工作人员把精力用在跨越发展、保障民生上,把心思花在抓项目、抓服务上,把功夫下在攻坚克难、解决问题上,以敢于创新、勇于破难的拼搏精神,推动跨越发展。 
    始终保持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行政服务中心服务水平。推进政务管理信息化,加快建设协同办公系统。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大力倡导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强化绩效评估和监督问责,奖优、治庸、罚劣,提高工作效能。政府全体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既定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以工作落实为己任,主动靠前,沉入基层,力求情况在一线掌握、工作在一线推进、问题在一线解决,着力提升政府执行力。 
    始终保持执政为民的公仆本色。牢记执政为民宗旨,始终把基层困难、群众冷暖、企业安危放在心上,贴近基层抓工作,深入一线促发展,特别是要经常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和项目建设前沿,最大程度地提供服务。注重了解群众呼声,关心群众冷暖,尽心、尽力、尽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全面兑现本届党委、政府18件为民办实事承诺,认真拓展实施2011年度惠民实事,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着力提升对基层、群众和企业的服务水平。 
    始终保持法治廉洁的政府形象。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解决问题。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促进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民主。认真落实《廉政准则》各项规定,深入推进政府系统惩防体系建设,突出“一岗双责”,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重点加强对土地使用、工程承包、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领域监管,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严格公共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规范公务消费,降低行政成本,真正把有限资金用在发展惠民上。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事业任重道远。让我们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奋力拼搏,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努力开创新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名 词 解 释
1、“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2010年10月23日,在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发布暨第七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上,我区连续第二年被评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排名由上年第55位前移至第52位),连续第三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
2、“345”目标:即我区提出的机械、农产品加工、建材三大主导产业稳定保持全市相应产业30%、40%、50%份额的目标。
3、“陆地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发展第三方外贸物流的区域物流中心。目前我省正在晋江、南平、沙县和龙岩四地建设“陆地港”,其中,龙岩“陆地港”选址在红坊镇,并于首届机械博览会期间正式开工。
4、“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县(市、区)”: 2010年4月24日,我区被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院和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经济战略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县(市、区)”,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68位。
5、“项目建设年”活动:是市委、市政府2010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项目带动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整合项目工作力量,创新项目工作机制,搭建项目工作平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全市项目带动氛围,提升项目带动实效,为今后项目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6、“五大战役”:指省委、省政府8月初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的“大干150天,全力打好五大战役”活动,具体为:重点项目建设战役、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城市建设战役、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和民生工程战役。2011年省委、省政府继续提出“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号召。
7、华润水泥“4+2”项目:指央企——华润水泥控股有限公司斥资近50亿元在我区投资建设的4条45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9000kW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及华润水泥研发中心、水泥搅拌站项目,分别落户我区岩山、曹溪、适中、雁石、铁山等乡镇和龙州工业区。项目全部投产达标后可年产水泥1000万吨以上,占全省水泥市场近一半份额,将极大地促进我区乃至全省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提升水泥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8、机械博览会:即“海峡两岸机械产业博览会”,是由国家工信部、国台办、福建省政府联合主办的专业展会,旨在充分展示、展销海峡两岸机械产业上下游产品、原辅材料,推动两岸机械产业对接和技术交流,促进闽台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海峡两岸机械产业博览会是“11·18”中国龙岩投资项目洽谈会的升级,首届已于11月8-12日在龙岩召开。
9、“两违”:指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行为。
10、“城中村”:指随着城市的建设扩张,原属城乡结合部的村庄逐渐被城市建成区包围或半包围,但其在建筑景观、人口构成、经济特征、行政管理、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市社区有着明显的差异,成为城市中的“孤岛”,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
11、城市综合体:即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酒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职能中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它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也称为“城中之城”。
12、“四大工程”:即以养殖业污染治理为重点的“碧水工程”、以大气粉尘污染治理为重点的“蓝天工程”、以矿山生态环境整治为重点的“青山工程”和以农村面源污染整治为重点的“家园工程”。
13、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该项目属中央投资项目,从2010-2012年连续三年开展整治示范工程,项目资金90%由中央、省解决,地方配套10%。项目适用于九龙江流域所在乡镇的农村,且必须实行连片整治,受益人口不低于2万人,重点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垃圾、饮用水源整治以及养殖小区的污染整治。
14、“家园清洁行动”:2006-2010年,在全省农村组织开展以农村垃圾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家园清洁行动”,全面清理公路沿线、河道两侧、村道里弄的垃圾,完善村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垃圾清运和处理机制,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建设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区共有13个乡镇198个村通过省级验收。
15、“全国绿化模范区”:2010年4月,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在绿化国土、改善生态事业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全国110个县(市、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我区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16、企业工伤补充保险:为保障企业职工合法权益,规避工伤风险,构建劳动和谐关系,2009年6月,我区协同人寿保险,在全国率先推出补充工伤保险。将原本由用人单位支付给工伤职工住院期间的工资福利、伙食补贴、护理费、交通费,5-10级工伤职工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伤残就业补助金和工亡职工补偿金,通过用人单位向商业保险机构投保后,转由商业保险机构承担。该保险是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为目的的半强制性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组成一部份。
17、“全国法治县(市、区)先进单位”:2010年12月,全国普法办公室表彰首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我区是全市惟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18、“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2010年6月,司法部对我区交警直属大队和区司法局等部门共同配合协作,在全省率先成立新罗区交通事故调解委员会的创新便民利民惠民举措和全国首创“一站式”事故调解机制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表彰,授予新罗区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
19、“两权”:指行政权力和行政自由裁量权。
20、“三大体系:指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城市体系。
21、“一核两翼三大经济体”:即区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发展布局。“一核”,即把龙州工业园核心区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区、信息产业的先行区和各类人才的创业区。“两翼”,即把中心城市东北翼的龙雁工业区打造成为发达地区先进产业扩张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地;把中心城市西南翼打造成为集商贸物流及配套服务为一体的海西重要物流集散中心。“三大经济体”,即推进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打造城市经济体;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打造生态经济体;加快城镇化进程,打造小城镇经济体。
22、“5+5”产业:即“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和五大潜力产业。五大主导产业,即机械产业、商贸物流业、农产品加工业、建材产业和能源环保产业,产值在“十二五”期间将相继突破100亿元;五大潜力产业,即新材料产业、精细化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轻工纺织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产值在“十二五”期间将相继突破50亿元。其中机械产业产值、商贸物流业商品交易总额2011年将力争突破百亿元。
23、十大专业园区:即“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6·18”创业园、闽台硬质合金产业园、海西物流园、精细化工产业园、食品加工产业园、生物技术产业园、信息技术产业园、轻纺科技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闽台生态农业园。
24、“三大板块”:即按龙岩中心城市规划布局建设的商务板块、物流商贸板块和人居板块。
25、“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由国家商务部组织实施,旨在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引导城市连锁超市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26、“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每个镇(村)开发一种具有本地特色、打上本地烙印的产业(产品)。
27、农业“五新”技术:即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和新机具。
28、“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项目有一个领导协调、有一个部门负责、有一个工作班子服务、有一套实施方案和一套工作督查机制。
29、“BOT”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build—operate—transfer),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30、“BT”模式:是建设—移交(Build—Transfer),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BT模式是BOT模式的一种变换形式,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
31、“一站三中心”:即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32、“绿亮美”工程:2008年9月起,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中心城市“绿亮美”工程,旨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城市。城市绿化主要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打造特色公园和道路、滨河绿化景观带;城市亮化主要是丰富、美化城市夜景,让城市夜晚生动起来,充满生机;城市美化主要是配套完善城市设施建设,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城市污染治理。
33、农村“六大员”:村级农民技术员、计生管理员、乡村医生、村级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文化协管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
34、“洋畲经验”:即“农业内部挖潜力、新村建设显魅力、基层组织强有力、先行先试有魄力”。“洋畲经验”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特色经验:“一产带三产”的洋畲模式和“双带双统”的洋畲经验。“双带”即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带头拆旧建新。“双统”即新村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配置。
35、“培斜模式”:即突破“唯条件论”的束缚,敢闯敢干,大胆引进外地先进的加工技术,抓好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走“竹茶兴村、加工兴业、工业富民”的发展路子。特色模式:“统分结合”,即实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做大做强竹席加工主导产业;推行“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发展茶叶产业。
36、“青山挂白”:指在高速公路、国省县道、铁路沿线村庄及城市周边受开山采石、建设取土等工程活动以及地质灾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山体破坏,土层岩石大面积裸露的现象。
37、“四绿”工程:指省委、省政府以“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海西”为主题,为打造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美之区”而组织实施的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四大工程。
38、环保“一票否决”制度。2008年10月,我区在全省县(市、区)中率先出台环境保护工作“一票否决”制度,实行乡镇(街道)上下游水质断面责任制考核,对相关责任主体和个人在21条适用情形下予以“一票否决”,并给予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组织处理,直至责令引咎辞职。“一票否决”制度原则上按年度实施、分级管理,对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执行三年的追踪否决期限。
39、“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即建立健全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委综合协调,司法行政、政府部门、人民法院分别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群众广泛参与,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为疏导、司法调解为保障,既充分发挥作用,又紧密衔接配合的联动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机制。
40、“一岗双责”:指每一个岗位同时担负党风廉政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双重责任。“一岗”即领导干部职务所在岗位;“双责”即领导干部的岗位责任、领导干部所在岗位应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陈雪萍
评论
我要提问
姓  名: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