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新罗区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5年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作者:佚名要闻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7更新时间:2015-07-17

 

龙岩市新罗区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5年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5年1月14日新罗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龙岩市新罗区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5年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按照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区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持续推动产业整合提升,推进“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经济运行保持“稳中趋缓,缓中有进”态势,基本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具体执行情况如下:
  1、从经济总体情况看,经济运行“稳中趋缓、缓中有进”。
  预计区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1亿元,比增10%,超过调整后目标0.5个百分点(GDP增速由年初11.5%调整为9.5%),三次产业比重为7.6:50.4: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4.4亿元,比增0.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61.9亿元,比增13.3%;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34.7亿元,比增7.3%。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如下(详见附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5.3亿元,比增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2.5亿元,比增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6亿元,比增13.6%;农业总产值完成38.5亿元,比增0.4%;财政总收入完成29.2亿元,比增0.3%(增速由年初8%调整为-2.7%),超过调整目标的3个百分点,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19亿元,比降3.9%(增速由年初11%调整为-7.5%),超过调整目标的3.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2410元,比增10.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5660元,比增11%。
  2、从产业发展看,工业基础更加扎实、三产增势总体趋缓。
  工业基础更加扎实。全区规模工业产值完成377.4亿元,比增14.1%。产业聚集度稳步提升。机械、建材、农副产品加工、能源环保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285.1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5.5%,比增14.6%,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四大潜力产业实现产值65.9亿元,比增28%,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7.5%。发展质量稳步提高。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34.7亿元,比增13.1%,工业品产销率达98.1%。亿元企业103家(其中,超10亿元4家,超5亿元15家,超2亿元43家),实现产值279.5亿元,比增17.9%,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1%。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9家、省级科技型企业5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7家、市级48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省级工程(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第十二届6.18项交会共对接项目126项,总投资11亿元,项目对接数和技术需求征集数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省著名商标75个,省名牌产品28件。园区经济保持平稳。184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67.9亿元,增长15.1%,占全区规模工业的71%;其中,龙州工业园实现产值220.9亿元,增长14%;龙雁工业园区实现产值47亿元,增长20.2%,厦龙山海协作经济区获省政府正式批复,首期启动区583亩已完成“一平”和土地报批工作,厦门方已进驻开工。
  第三产业稳中趋缓。三产增加值完成134.7亿元,比增7.3%。社会消费保持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2.5亿元,比增13%;其中,限额以上零售总额完成144.8亿元,占比达68.1%,比增13.3%,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贡献达69.5%。物价水平保持稳定,1-11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2.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2%,约拉动总指数1.3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商品房销售面积81.9万平方米,比降22.7%;销售额53.1亿元,比降39.1%;商品房待售面积41.6万平方米,比增34.6%,去库存化压力大。旅游经济发展平稳。全年接待游客532.6万人次,比增22.1%,实现旅游营业总收入38.3亿元,比增23.2%。
  3、从需求情况看,投资增势平稳、外贸经济稳步增长。
社会投资增势保持平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445.3亿元,比增22%。城乡投资增长较快。城乡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9.8亿元,增长22.1%,其中工业投资218.6亿元,增长18.3%,工业投资比重达49.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20.8亿元,比增51%。五大行动计划扎实推进。421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4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5.8%,新开工项目170个,新竣工投产项目130个。其中,42个(含龙雁)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2.2亿元,占全年任务数的144.2%,投资额位列全市第一。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成效显著。“四个一批”取得明显成效,共策划39个项目,洽谈项目全部签约,新开工、新竣工项目数量、质量位居全市前列;2014-2018安排重大项目个数及投资额均居全市前列。央企招商数量位列全市第一。招商引资出现回落。全区新建项目162个(10亿元以上2个、亿元以上28个、5000万元以上58个),项目总投资125.1亿元,比降44.7%,其中三产投资88.7亿元,比降54.8%;累计到资59.2亿元,比降34.7%。
  对外经济稳步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完成8020万美元,比增4%;外贸出口总值65600万美元,比增8.1%,其中生产性出口企业出口额达32000万美元,占全区外贸出口总额的48%;龙头企业拉动作用明显,16家外贸出口超1000万美元企业实现外贸出口52000万美元,占全区外贸出口量的79.3%。
  4、从农业农村发展看,农业经济提升发展、城镇化发展质量提高。
  农业经济提升发展。切实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8.5亿元,比增0.4%;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为24.3:12.5:58:2。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建成设施农业项目26个,完成投资3846.7万元,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6个、面积达16937.5亩,适中镇列为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4家,实现产值90.7亿元,比增16.1%,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11家、市级34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9家,累计192家;培育市级示范家庭农场6家、区级14个,我区被省农业厅认定为第一批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城镇化发展质量提高。实施“321”特色创建工程,镇街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适中、雁石列为全国重点镇,固定资产投资超10亿元镇(街)17个,规模工业产值超10亿元镇(街)2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271个边远农村实现常态化通客车,新建农村公路51公里、安保工程108公里、改造危桥10座;水利建设全面推进,建成防洪堤6.6公里、标准化渠道55公里,加固病险水库6座,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3万亩。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11个镇、27个村村庄整治。
  5、从民生保障看,社会事业稳步推进,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全面加强。
  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所,改扩建中小学17所,30所学校建成塑胶运动场,城乡基础教育布局逐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改造提升18家农村书屋,建成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服务点和5个城市社区多功能运动场,“龙岩采茶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医改工作持续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龙岩人民医院病房综合大楼投入使用,西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工建设、改造提升3所乡镇卫生院,新建(改扩建)村卫生所22个;镇(街)、村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社区建设全面加强,新建社区综合服务场所7个,接收社区办公用房3.7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提高。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大保险稳步扩面,新农合制度逐步巩固,人均筹资标准提高至350元,农业人口参合率达100%;深入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慈善事业,全区募集善款1200万元,发放扶助资金1500万元,区福利中心二期光荣院建成投入使用;扶贫开发扎实推进,全年实施造福工程搬迁及危房改造1000户3488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新增城镇就业1056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10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64人。
  生态建设全面加强。严格落实减排措施,煤炭、矿冶等重点行业整治持续深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以2010年为基期)下降20.7%、化学需氧量下降3.8%、氨氮下降3.2%、氮氧化物下降50.2%,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新创建国家级生态镇3个;累计治理水土流失5.55万亩,造林绿化12839亩;扎实推进龙津河流域养猪业污染整治,城区4个内河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发展后劲亟待加强。我区区位、资源、土地等优势减弱,吸引投资、选商选资和承接优势产业转移能力仍需加强,2014年全区新引进项目总投资125.1亿元,同比减少101亿;累计到资59.2亿元,同比减少31.5亿元;制造业投资出现回落,因市场预期不明朗,融资难度加大,业主投资意愿下降,制造业完成投资113亿元,比增2.5%,增幅同比回落28.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比重25.7%,同比回落4.9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转型压力较大。传统型、资源型、房地产企业税收贡献占财政总收入80-90%。工业方面,产业结构不优。受市场疲软、融资困难、生产成本上升因素影响,机械(工程机械、运输机械、硬质合金)、煤炭、矿冶、纺织等传统、资源产业企业实际产能利用率不高,增速出现不同程度回落;规模工业负增长企业累计达83家,占规模企业数的26.4%,其中,16家企业产值为零。三产方面,总体呈低位增长。全区第三产增加值增速7.3%,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七大行业增幅同比出现回落的有3项,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增幅同比回落0.1%,金融保险业增幅回落11.8%,房地产业增幅回落24.4%;特别是房地产业市场交易趋冷,成交量持续萎缩,市场库存量大,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难、销售难及个人住房投资缩水问题突显,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比降   43.5%,商品房销售额比降43.5%,商品房待售面积比增47.8%。
  三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还不够不平衡。城市建设和管理任务艰巨,东方片和部分山区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城区、城郊镇相比差距较大,城镇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煤矿、生猪等产业仍对资源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差距,教育医疗设施相对滞后、人才不足等。对于上述困难和问题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主要任务及措施
  纵观国内外形势,全国经济的新常态特征将更加明显,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仍将是经济运行中首要问题。初步判断,有三个“不会改变”:第一,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局面不会改变。第二,国内经济增长继续趋缓,但宏观调控的取向不会改变。第三,机遇叠加、政策叠加,但结构调整经历阵痛的状况不会改变。预期2015年全区经济将持续“稳中趋缓”态势。
鉴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区产业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及资源配置条件,根据区委第十二届五次全会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结合科学、跨越发展目标要求,建议2015年我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11%,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50亿元(现价,下同)。其它主要目标预期如下: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
  ——农业总产值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外贸出口总值增长8%。
  ——财政总收入增长10%,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7%以上。
  ——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年排放量均完成市下达任务。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在9‰左右。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发展及省、市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我区提出的“持续当好排头兵、领头雁”的要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主基调,不断提升改革探索力度,拓展政策作为空间,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谋产业生态双赢式提升,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打造新罗产业升级版。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通过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推动我区产业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发展,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产业,促进科技创新持续发力,以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实施新一轮产业技术改造,支持以企业为主承担科技专项、科技计划等创新项目,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龙岩科技金融促进中心”、“6.18”项目、技术、人才、资金对接作用,支持企业技改提升,助推科技金融紧密结合,争取更多“6.18”、科技专项、技改项目资金扶持,提高科技项目实施成效,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建材产业提升发展,重点推进龙麟垃圾协同处理技改循环经济项目建设,鼓励新丰、春驰、蓝田、华润等企业兼并重组上下游关联企业形成产业链,做大做强水泥产业,加快发展TCO薄膜太阳能电池基板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新型建材。整合提升能源产业,积极探索新罗煤炭产业转型之路,鼓励矿产品精深加工、循环利用。大力推动机械制造业向高端迈进,突出抓好机械零配件、精密铸件制造技术水平改造提升及特种专用车做大做强。持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精深加工发展,加快推进森宝食品科技产业园“退城进郊”等项目建设,打造白羽肉鸡、生猪等肉制品系列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休闲食品加工、饮料、粮食加工和酒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具有一定发展雏形的光伏、3D打印、新材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应急装备等新兴产业,大力推进卓越新能源、九健生物、天泉药业、海德馨等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促进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产业龙头。组织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对龙头企业或具备潜力的龙头后备企业,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市场开拓给予优先支持,力争每个产业、每个镇街都有1个以上龙头企业,确保新上亿元企业10家、规模工业企业20家。
  2、坚持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稳步提升第三产业比重。
拓展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融资租赁、研发设计、信息技术、商务咨询等新业态,注重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服务平台、多层次金融资本服务等新模式,重点整合提升现有物流企业,加快推进一批重大物流项目建设,着力做大做强龙门物流园,打造闽粤赣边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加快龙岩(西城)电商产业园建设,支持培斜淘宝村建设,推动电子商务等服务业与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培育发展健康养老、家政及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行业发展,策划引进高端医疗卫生机构、体育健身、健康养老等项目,支持居民服务企业品牌化、标准化和连锁化经营。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推进商贸流通业“十百千工程”,积极培育商业中心区,发展大型专业市场、商贸中心、连锁企业,全力催生一批三产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力争新培育限上企业50家。着力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和以乡村、会展、康体、文化、宗亲等为主题的新兴旅游,支持酒店评星及4A景区创建工作,发展提升旅游产业,力争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50亿元。 
  3、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推进农业精特发展。积极培育和引导特色优势农业,鼓励规模化蛋禽设施养殖,扶持发展山麻鸭、江山“斜背茶”、铁皮石斛等地产乡土特色农产品,加快发展林药产品种植加工,鼓励进一步扩大种养规模,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产品创建品牌,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品牌3个。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支持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连片规模智能温控大棚、温室大棚建设,加快发展工厂化育秧、工厂化栽培食用菌、果茶园喷滴灌、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场等设施农业,抓好适中“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传统农业向高优农业、高附加值农业提升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扩大农批对接、农超对接范围,培育新型流通业态。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社,扶持发展家庭农场,力争培育10家区级示范家庭农场。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重点推进七彩蓝田生态农业旅游、“创意培斜”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等项目建设。 
   4、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狠抓重点项目推进。突出抓好2014-2018重大项目及省、市重点项目推进,及时突破征迁、用地、资金、审批等关键点,按月倒逼投资、形象进度,促进项目早日开工、竣工投产,形成“储备一批、实施一批、投产一批、补充一批”滚动推进机制,进一步夯实产业转型升级基础。精准对接政策。不断拓展政策作为空间,把政策优势转化为资金、项目优势,抓住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原中央苏区发展的机遇,重点跟进对接中央支持苏区振兴发展、福建加快发展、自贸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特殊政策和国家七大工程包投向,进一步加强向上汇报对接力度,及时把握政策方向和资金投向,在城乡基础设施、粮食水利、生态环保、健康养老服务、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等领域,有针对性策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提前部署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项目支持和资金扶持。提高“三维”招商实效。围绕“5+5”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潜力,梳理、策划一批项目,有针对性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和“点对点”招商,重点推进央企、省企项目对接落地,每月梳理会商推动,强化用地等要素保障服务,提高招商项目转化率,切实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全年新策划项目60个、新签约项目80个、新引进项目90个。 
  5、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
  完善园区建设管理机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园区运作效率,坚持建设与招商并重,突出提升服务企业水平,强化项目落地的要素保障能力。整体推进园区提质扩量。加快龙州、龙雁、龙丰、龙池、龙门物流园扩园开发建设,推进健康产业园、光伏产业园、新能源材料产业园、电商产业园、食品加工产业园等精专园区建设,分类施策、强化招商,狠抓项目投资强度、竣工投产、达产达效,把各类园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增长板块,力争各类园区产值占全区工业经济比重超65%。突出龙州提质增效。走质量效益发展之路,提高园区贡献水平,抓紧评估对园区产业进行定位、规划布局调整;推动设立孵化器;强化服务,一企一策,引导现有优质企业做强做大,向高端迈进;探索建立用地退出机制,及时清理、盘活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的项目;集约高效利用现有存量土地,优选高科技、高利税、高附加值的好项目。推动产业聚集园区,使园区真正成为带动我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主阵地。 
  6、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主动对接中心城市布局。强化市区一体化理念,主动对接好“城北、火车站两个片区和龙门、红坊、铁山、东肖六个组团”建设,全力配合做好中心城市打通断头路、“四纵五横”路网建设,加快“十大片区”征迁改造,深入推进片区改造项目用地净地行动,集中力量协同做好城区教育、卫生、生态环境等市政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项目规划建设,积极拓展街道、社区服务功能,持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品位。提升小城镇发展质量。扎实推进省、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市新型城市化试点镇及“321”特色乡镇建设,创新土地、资金运作模式,加快推进“镇+园+产”互动发展步伐,支持中心镇发展优势产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经营,统筹推进产业、商贸、人居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着力培育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持续建设“美丽乡村”。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合空心村”要求,把村庄建设、农村土地整治与村庄整治、造福工程搬迁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形成合力,建设各具特色美丽乡村,突出抓好18个示范点建设,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交通、能源、市政、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交通方面,建成龙岩直升机通航机场、国省干线公路10公里、农村公路硬化30公里,实施100公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和4座危桥改造;能源方面,加快推进西气东输三线新罗段工程,开工建设安然燃气管网和CNG加气站;市政方面,建成朝前、白沙供水项目,公共供水普及率达95%以上;水利方面,加快坪坑水库建设,推进防洪堤、标准化渠道、节水灌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7、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教育强区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增加城区办学容量,支持和推动曹溪中心幼儿园、北城小学、龙岩外国语学校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12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126%。提升卫计服务水平。巩固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加强疾病防控和妇幼保健能力建设,推进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完善卫生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新农合参保率,筹资标准提高到450元/人.年,提高参保人员受益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增进家庭幸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创作文化精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抓好民俗节庆活动,持续丰富群众文体活动。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公共就业创业体系,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工作体系,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正确引导企业健全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0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推进养老保险人员全覆盖,稳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保障标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积极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加大弱势群体帮扶力度。增进扶贫开发实效,健全专项扶贫、对口扶贫、社会扶贫机制,持续加大对贫困村、边远山区和革命基点村支持力度,“造福工程”搬迁及危房改造1000户3500人。更加突出生态建设。积极做好申报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工作,持续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化重点流域水环境、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抓好“6+4”镇限养区规模化养殖场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力争完成生态修复面积30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万亩,九龙江交接断面地表水环境功能达标率90%,行政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完善城镇污水、环境监管设施,新建2个污水处理厂,加快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监测站标准化能力建设。加大节能减排攻坚力度,深化能效对标,大力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和污染减排项目建设,建设一批市级以上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或节能先进企业。
  8、精心安排,认真编制“十三五”规划。
  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安排。在总结“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按时间节点形成“十三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配合党委起草“十三五”规划《建议》,并依据《建议》同步修改完善规划《纲要》草案。统筹推进区级重点专项规划研究编制,确保与总体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研究深研究透重要问题。深入谋划“十三五”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努力把规划做实。科学合理设置目标。紧扣加快我区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做大总量、转型升级、创新驱动、资源环境、民生改善等方面,合理设置目标指标体系。强化规划工作创新。加强上下联动、部门互动,坚持开门编规划,使规划编制成为汇集智慧、凝聚共识的过程,突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的划分,并积极探索“多规合一”。进一步加强上下衔接,下位规划要与上位规划相衔接,同位规划要与相关领域、地区规划相衔接。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林小华
评论
我要提问
姓  名: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